说起养殖泥鳅,缙云县顺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樊建亮侃侃而谈。
在养泥鳅之前,樊建亮曾开过网吧、经营过歌厅也搞过养殖,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。后来经过一番市场调查,他发现泥鳅养殖的效益不错,于是开始为养殖泥鳅找场地。
“水源要好,阳光要足,要有水有电,交通便利……”樊建亮罗列了一大串养殖泥鳅场地的要求。
在养殖前,樊建亮就学习了许多关于泥鳅养殖的知识。一方面自己购买了大量的相关书籍,另一方面他还前往全国各地的泥鳅养殖场参观学习。
“学成回来后,我就开始养殖泥鳅,其间还研究过泥鳅的孵化,但是失败了好几次,一段时间养殖下来没什么产量,都是亏本的。”樊建亮说。
但樊建亮似乎在失败面前越挫越勇,虽然失败了但不退缩,总是想方设法要攻克这个难关。于是他想到用野生种苗孵化来加大成功的几率,为此他也付出了大代价。
樊建亮说:“野生泥鳅种苗的习性不同,不吃饲料,要驯养很久,加上长途运输,受伤很多,成活率不高。当时成本花了二十几万,但卖出去收回才三五万。没办法,后来我就全国各地去考察学习,又花了十多万元才学到泥鳅孵化技术。”
樊建亮说,泥鳅小苗到大苗的养殖过程是泥鳅养殖的关键时期,也是目前泥鳅养殖行业中最难把握的。
樊建亮通过两年时间的学习和实践,对这个过程有了一些心得体会。
“最关键的时候是泥鳅长到两公分到三公分的时候,它会肠阻塞,泥鳅的肠是直肠,只有一条不弯曲,所以喂饲料时,很容易堵塞,堵塞了就会死。”樊建亮说。
除了肠阻塞之外,泥鳅小苗还会受到一种致命疾病——气泡病的威胁。
据樊建亮介绍,气泡病跟水质条件有关系,还跟缺氧有关。气泡病容易导致泥鳅死亡。这些困难他都经历过。
为了让养殖池里的水质达到要求,每隔一段时间樊建亮都会对水体进行检测。他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,去年通过科学饲养,樊建亮终于看到了效益,现在一百多亩的养殖池里大部分的泥鳅都已经销售一空。
如今,樊建亮对于泥鳅养殖已经是得心应手,从孵化到育苗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,这在他的养殖场中随处可见。
像特意培植起来的绿藻,还有培育的孑孓等,都是小泥鳅的美餐。这些是泥鳅从小苗到大苗这段期间最主要的食物,不但能保证鱼苗的营养还能较好的解决肠阻塞的问题。
在樊建亮的养殖池中,记者还见到许多野草,“这些野草为泥鳅躲避酷暑提供了保障。”樊建亮说。为了给泥鳅创造更多的遮阴场所,樊建亮还想了其他很多的方法,而这些方法给樊建亮带来了更多的收益。
去年,樊建亮在泥鳅塘里试种了空心菜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市场销售反映水上培育的菜特别嫩,于是,今年他又有了新想法。“我还想种水上芹菜”樊建亮坦言,目前他已种了藕。
樊建亮说:“藕可以净化水,其他养殖塘的水全部排到种藕的这口水塘,净化以后再排出去。”樊建亮的这种养殖模式也得到了县水利部门的充分认可。
县水利局渔政渔业科的徐伟强告诉记者:“他这个养殖场主要进行生态化养殖,结合尾水治理对以后缙云县水产养殖也是个发展方向。”
如今樊建亮养殖泥鳅亩产能达到上万元,接下来樊建亮打算办一个大型育苗场,由他提供种苗和技术,并负责定价回收,扩大养殖规模后可以销往海外提高利润,带动农户一起做大泥鳅养殖产业。